close

 

2007年伊始,華文出版最重要的新聞,當屬中國大陸發布「八本禁書」,以及《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春桃夫婦被控毀謗案的戲劇發展。

一月十日,中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北京全國圖書訂貨會開幕前一天,以「內容越線」為由,宣布八本書的禁書令,包括章詒和《伶人往事》、胡發雲《如焉》、曉劍《滄桑》、朱凌《我反對──一個人大代表的參政傳奇》、國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袁鷹《風雲側記———我在人民日報副刊的歲月》、朱華祥《新聞界》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年代懷舊叢書」。

八本書遭禁原因不一,有些還諱莫如深,如章詒和《伶人往事》就被認為是針對作者個人而來,鬧得沸沸揚揚。章詒和還親上火線,高呼「堅守獨立自由寫作立場」,獲得作家劉曉波、劇作家沙葉新、民運人士陳子明等各界聲援。被劉曉波痛斥「出版自由之敵」的新聞出版總署官員見勢頭不妙,二月一日透過新加坡《聯合早報》否認此事,宣稱「這次我們一本書都沒有查禁」。

這場中國大陸頻繁上演的「年度禁書大戲」,歷史顯示,受傷害的肯定是專制政府的形象,得益的一定是禁書──越禁越引發民眾好奇心,想要一窺究竟。這是出版市場想要都要不到的強力宣傳。

像陳桂棣、春桃夫婦的《中國農民調查》,2004年出版後與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同遭禁令,據稱地下流通就有八百萬冊,不但德國柏林頒給「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美國《時代周刊》推選兩位對抗權勢的作者為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繁體版在台灣推出後,同時被三大通路(金石堂、誠品、博客來)相中為年度好書;更譯成英、日文流通世界各地。榮譽無數,影響無遠弗屆,越禁越紅。

《中國農民調查》出版時,因勇於揭弊,得罪不少地方官,尤其安徽阜陽市政協副主席張西德提出「名譽侵權」訴訟最受矚目。這場官司引發大批農民到場聲援被告的陳桂棣夫婦,案子一拖三年,法院不敢宣判,陳桂棣說:「中國沒有一部法律允許一個案子拖這麼長的時間不判。」

讓人詫異的是,陳桂棣夫婦今年元旦得到消息:張西德「名譽侵權」訴訟案雖然還未宣判,但原告張西德已經得到被告之一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五萬元人民幣賠償費。陳桂棣打電話向人民文學出版社求證,聽說張西德當時提出的賠償金是十萬元人民幣。陳桂棣夫婦至今一直沒收到法院的正式通知,猜測張西德可能因此撤銷訴訟。是否中共動用黨紀和行政手段,以致寫書的第一被告沒人敢判罪,卻找了出版的國營機構開刀交代的怪現象。

陳桂棣夫婦為中國大陸帶來的震撼還沒結束,2005年《包公遺骨記》再度刺到黑官痛處。這部記錄發掘一代清官包拯身世的報導文學,對照揭發貪腐官員黑暗劣行的《中國農民調查》,真是完美的諷刺。

《包公遺骨記》背景是1973年,在清官被指比貪官更壞、連包公也成為批鬥對象的文革年代,合肥一家鋼鐵廠為建一座石灰窯,長眠九百多年的包公墓就得搬遷。在這段政治黑暗期間,一批文物工作者冒著風險,清理出包公的遷葬墓和原葬墓,還發現包公的衣冠塚,考證出包公家族史真相,大大補足《宋史》記載的不足。然而,發掘出的包公遺骨送回包公出生地肥東大包村時,當地政府怕惹麻煩,竟不准包公遺骨入土。包氏後人幾經努力,還是無法為包公遺骨覓得安葬之地,大部分遺骨至今下落不明。

「發掘包公墓的幕後故事反映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悲劇,也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希望讀者從中得到啟發,以史為鑒。」與包公同鄉的陳桂棣與春桃,重現這段包公遺骨的流浪經歷,以及包氏後裔和家鄉父老千方百計保護包公遺骨的動人傳奇。

《包公遺骨記》在大陸問世後佳評如潮,文化界曾感慨陳桂棣夫婦的遭遇跟包公遺骨何其相似:安徽發行量最大的《新安晚報》受到壓力突然中斷連載;作者住宅不斷遭到石塊攻擊,報警無效只好遠避他鄉。目前陳氏夫婦一家已離開安徽。

《包公遺骨記》因為內容曲折動人,合肥市政府以「促進旅遊」著眼,邀請大陸中央電視台CCTV-10「百科探祕」節目製作兩集《包公遺骨漂流記》專題,2006年十二月十六日播出。

「老百姓喜歡清官,對清官的企盼應該是永恆的主題。」陳桂棣夫婦說出這句話,想必是心有戚戚焉。《包公遺骨記》二月底將由「究竟」在台灣推出繁體版,相對於大陸的「禁書令」,兩岸中國人千年來追求公理公義的長路,似乎還沒有走到終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