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RT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相較台灣瘋『單』車,歐美則很夯這種【親子自行車】,親子同遊畫面常見於路上、公園。以下收集來自荷蘭、加拿大、美國等歐美國家幾款流線設計且精緻打造的【親子自行車】!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洲墨爾本,設計出一個會移動的透明箱子(The Edge),從八十八樓向外伸出並懸在半空,不論從內外也教人嚇破膽。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澤21世紀美術館是一家位於日本石川縣金澤市市中心的現代美術館,開館於2004109日,建築師為SANAA事務所,主要的設計概念來自事務所中的女性建築師妹島和世。此美術館峻工前一個月,就獲得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獎,在其建築設計上,備受世人矚目。其中有一個藝術作品《泳池》獲得及高的評價。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布西打籃球-林昆穎在創作上的影音實驗

文∣秦雅君  2008/12/10

林昆穎與其作品2006年作品《音磁》。(林昆穎提供)  林昆穎有一件作品叫做《機遇》,或可暫時稱它為一件錄影作品,因為它很明確的是一段影片。影片中的影像內容是一段NBA籃球賽的電視轉播,然而背景的聲音卻是德布西的交響樂《海》,球賽的進行有其高低起伏,而德布西的樂曲也充滿情緒變化,兩者結合在一起時,不時會出現一些巧妙的契合,諸如在樂曲逐漸高昂激越的過程中,兩隊球員正好激烈爭球直逼籃下,或在樂曲低迴且瀰漫詭譎氛圍之際,賽事正好速度減緩並呈現僵持局面。

  一旦經驗過這些巧合,我們便會開始不自覺地去期待下一個,於是更為專注地觀看與聆聽影音之間的關聯性,令人意外的是,在兩者搭不到的地方,我們明顯感受到音樂的主導性,例如畫面上明明平靜無事,但短暫急促的節奏,讓人覺得後面彷彿隱藏了什麼看不到的情節,或當場上出現激烈的互動時,單調重複的曲式卻引導我們掉進一種百無聊賴的情緒……

  攝影與錄影技術的發明,將我們的生活推進一個充滿影像訊息的時代,影像所能發揮的強大影響力,開始被廣泛探討與批評。與此同時,這些新興技術也逐漸成為藝術創作者經常使用的創作媒介。從在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就讀時期開始嘗試錄影創作的林昆穎,基於個人思想上的特質,總是習慣去追溯更後設的問題,換言之,他並非僅是藉由錄影形式來製作作品,而更想藉由作品來追究「影像是什麼?」

《機遇》.單頻道錄像.2005,圖為影像抽格畫面。(林昆穎提供)  《機遇》這件作品的發生本身就是個「機遇」。一天,林昆穎正在看NBA,或許因為是實況轉播的關係,畫面有一點延遲,所以總會先聽到轉播員的報導,才看到實際情況的發生,幾番預先聽聞旁白的「預告」,十分干擾收看的情緒,他於是站起身來關掉了電視的聲音,同時打開了收音機,當時愛樂電台正在播放德布西著名的交響詩《海》,他就這樣一直看了下去,突然間覺得眼前發生的現象很有趣,於是拿出DV,錄下了當時的畫面與聲音,也凝結住這個含有多層次「機遇」的時刻。

  德布西的《海》是一個既存且重複被再現的作品,而籃球轉播節目卻是一段逐漸揭露未知的過程,這裡於是交織著訊息性質、時間狀態與個人感知等多重條件,其間不斷冒現的契合與差異,一波波衝擊著觀者既有的理解,從而興起一個個全新的疑問。

《恐怖製作》.單頻道錄像.2005,圖為影像抽格畫面。(林昆穎提供)  具有長時間修習器樂演奏背景的林昆穎,除了單純的音樂創作之外,聲音經常在他的作品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以2005年作品《恐怖製作》為例,其在影像上擷取了日本恐怖片《咒怨》的一段,在影片中加上一軌模擬導演及工作人員於拍攝時的對話,影片播放時,除了影片裡驚惶的表情、駭人的鬼怪與營造恐怖氣氛的配音,還會同時聽到「鬼、take2請走;二樓工作人員幫它一下,不要太快,不要讓它(鬼)滑倒……」等對話,令人聞之失笑。藉由聲音的並置,一方面揭露了影像造假與無法完整再現真實的侷限,同時也暗喻了同一時間裡多個空間共存的真相。

  同樣發展於2005年的《音本義》,是一件聲音互動裝置,其藉由webcam與光組成一個偵測器,自動且反覆360度旋轉,展出空間的牆面貼有一些黑點,只要光線偵測到牆上的點時,便會發出聲音,當觀賞者進入空間並干擾到光的偵測時,聲音隨即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件作品是林昆穎少數互動性作品的嘗試,在無人的空間裡,機具兀自轉動,並且創造出預設的「音樂」,就像是一個放大的音樂盒,觀賞者的介入,將對原有狀態產生干擾以至破壞,卻將也重新創造出一段特屬於他的聲音經驗。

  許多創作者在使用科技性的載具時,從初始的想像到落實為成品,可能要經過無數的實驗與挫折,林昆穎也有過類似被技術綑綁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極限約莫就落在2008年的《音磁》上面。黑暗的空間裡,四組宛如譜架的黑色裝置矗立其中,《音本義》.聲音裝置.2005。(林昆穎提供)「樂譜」上細密排列著方形的LED燈,小小方塊此起彼落的閃現著,同時間傳來搭搭搭搭的聲響,通常要到此時,觀者才意識到眼前的光線明滅與特殊節奏的聲響之間顯然有些什麼關連。那些紛雜的聲響背後其實有所本,是將一首四重奏的音樂藉由技術的轉換,改以光與聲音結合的方式來為觀眾「演奏」。當所有的事物都可能藉由某種程序被轉換為一個全新的事物,而我們幾乎已無從辨識出任何過往的痕跡時,眼前的對象與先前的對象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音磁》在表面上反映出科技所創造的特殊美感經驗,卻在內容上對媒體世界發出強烈的質疑。

  從林昆穎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祖父對他的影響尤其深刻,除了頗具傳奇色彩的經歷令人折服之外,因為祖父毫不猶疑的行動力,讓他得以從小開始學習長笛,也因為祖父深信哲學是一種基本教育,致使他在大學先念了一年哲學,之後才轉向自己真正有興趣的音樂及美術。正因為如此的經歷,使得林昆穎在創作的形式上不僅限於視覺的向度,而能擴及其他感官的範疇,在關注的對象上,也能從藝術的層面,延伸向哲學性的思考。

  回想以往的創作經驗,林昆穎經常一頭栽進某種研究興趣中難以自拔,宛如前述為技術所囿限的狀態,經常是歷盡艱辛後發覺不過如此的徒勞,但他多少覺得這是一個無可迴避的歷程,就如同他的作品多數具有「歷時」的特質,當把創作當成一種哲學性的研究時,那過程顯然也正是作品的一部份。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藝術之名」系列紀錄片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劉惠媛/藝術評論工作者】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