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絕望,重燃希望

 

自殺的行為,會把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機會剝奪掉。

這一來,他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進入生命的另一個境界;他必須返回人間,重新成長一遍。

伊麗莎白庫伯勒(ElizabethKublerROss

 

看到年輕的生命選擇自我了斷的消息,總是讓人扼腕;聽到長者因為忍耐不了病痛而自殺的訊息,也令人黯然神傷。

自殺已經名列台灣十大死因之一。

最近,我看到馬偕醫院的一則統計數字:在該院某年接獲的四百五十九件自殺案例中(天哪!光是一家大醫院,每天就超過一個),女性自殺者是男性的五倍,自殺年齡以二十歲到三十九歲之間最多(人生最黃金的時段),〝情感問題〞則為自殺的最主要原因(百分之三十二因為感情,百分之二十二因為家庭失和)。

這些統計數字,當然不包括那些採取更決絕手段離開人間的人,他們根本來不及被送人醫院。我也看過另一則報告,男人一旦對自己心狠,他們的〝成功率〞是女人的兩倍。在美國,據說是女人的三倍。

有四成以上的自殺者會採取跳樓、割腕、切腹的方式自盡,常常在治愈後留下其他後遺症。

你怪社會環境不好?從全世界的統計數字來看,這個推論並不科學。當然,以人口比率而言,台灣還〝不算太嚴重〞,瑞士、芬蘭等有錢有閒又有湖光山色的國家,自殺率更為高得可怕,好像活得越好,越找不出什麼理由好活。

對那些努力想乞求〝神啊,請給我多一點時間〞的人來說,自殺者不肯多給自己一點時間的舉動,實在令人不解。

真的值得死嗎?不過是懦弱地逃避。

我一直覺得,自殺的心態基本上是一種自我情緒的過度反應。是的,你故意把事情想得太嚴重、把世界想得太悲觀。當你為自己的心戴上墨鏡,你所看到的只能是灰扑扑的天空和全然失去光亮的景物。

目前為止,我認識兩位學了醫學,卻因他們的科學研究而篤信輪回的人。一位是我所景仰的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ElizabethKublerRoss),一位是曾任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的陳勝英醫師(著有《生命不死》、《跨越前世今生》)。庫伯勒在研究死亡學時慢慢跨進一個玄妙的世界,她甚至看過安詳去世的鬼魂和善地對她打招呼。她對自殺的看法是:

『自殺的行為,會把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機會剝奪掉。這一來,他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進入生命的另一個境界;他必須返回人間,重新成長一遍。譬如說,一個女孩子自殺了,因為她不能忍受跟男朋友分手。那麼,她就必須回來,學習如何面對這種傷痛。她的一生會充滿這類傷痛,直到她學會接受它。』

陳勝英醫師在他五千個催眠個案研究中也發現,只有愛能消弭仇恨,否則所有的恩怨會跟我們生生世世糾纏不休,我們不會得到真正的平靜,直到我們學會以寬容的心胸接納。

學習和生命和諧相處,要有智慧,也要有耐心;接受絕望,重燃希望,需要堅強與清明。也許目前的一切使你失去生存意志,但何妨對自己說:〝不會再壞下去了,不是嗎?〞

我們的腦海中或多或少都曾閃過〝我不要活了〞的軟弱念頭在為了逃避某個困境,或一時失去耐心解決人生問題時。

我也想過。

十六歲時,我覺得〝大人的世界充滿腐敗。庸庸碌碌,人實在不值得長大〞。還好我長大了,有機會認識許多並不庸庸碌碌。並不浪費生命的〝新鮮〞大人,並且立志成為其中之一。

二十歲時,我也曾為了〝我為什麼找不到他?是不是他另有女友?我一定要讓他後悔〞而想〝死了算了〞。還好沒有真正執行我絕望的指令,否則我當了冤魂一定很恨自己。事過境遷後,我對自己曾有的笨念頭感到非常好笑。〝現在想想,他不見了幾天有何關係?一輩子送我我都不要,我還很後悔跟他談過戀愛呢!〞一位和我聊起相似經歷的朋友很〝毒〞地說。

很多人看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位得了ALS症(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老教授,在逐步邁向死亡的同時,決定在最後時光咀嚼人生的甘美,度過人生最後的旅程。他說的話,正是〝想不開〞的人最好的參考。

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生命若要有意義,就是全心投入去愛別人,關懷你周遭的人,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我知道,他說得對。即使世上真理已稀,這仍是不變的真理。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愉快,精神健康

 

身體的聲音越清楚,

靈魂的聲音也就越清晰。

MelodyBeattie

 

某次大型晚會坐在一位跑政治的記者身旁,在某位部長上台發言前,她小聲地提醒我說:〝這個部長常常說錯成語哦!〞

〝怎麼說?〞

〝你沒聽說嗎?有一次他在致辭之後,把『身體健康,精神愉快』說成了『身體愉快,精神健康』,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句子,他都有可能說顛倒。〞

我跟著竊笑。後來想想,其實〝身體愉快,精神健康〞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這些年來,不斷遇到一些投訴〝我全身不舒服〞、做完全身健康檢查又找不到病因的朋友。這些知識分子總會下自我診斷,認為自己會這麼沒精神都是心理影響生理,於是不斷去尋找周邊環境的毛病,認為是個性受到壓抑啦、工作壓力太重啦!誰給他帶來難以言喻的負擔啦!或是配偶不夠溫柔體貼啦!找出來的心理毛病真令人歎為觀止。

〝做做運動就會好啦!〞我以自身經歷覺得,這根本是他們足不出戶(老是待在辦公室裡),大半年晒不到太陽,所以自找麻煩。但他們都很肯定地說:〝不是啦,不是啦,我是心理影響生理,我知道。〞

某次有個朋友還因我的建議把我〝削〞了一頓:〝你沒看到我這麼忙嗎?我每天除了要上班之外,還要回家洗衣拖地,你敢說我做的運動還不比你多?我可沒空像你這種單身貴族去上健身房!〞然後大聲抱怨丈夫有多麼陰陽怪氣,使她每天都活在緊張的狀態中。

我只好閉嘴,沒敢告訴她,所謂運動,是心跳得高達一百六十下,好歹持續十五分鐘,不是光在消耗卡路裡而已。

我還看過一則國際新聞報導,人類如果太久沒晒太陽,皮膚所制造的維他命D不夠的話,就會得憂鬱症。沒錯,心理確實會影響生理,使你病懨懨不想起床,有點自閉不想出門;可是如果你中了這個圈套,就會掉入一個惡性循環,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來,結果就變成生理影響心理,陷入無可自拔的情緒漩渦裡。我也曾如此虛耗生命。

以前,我老以為自己傷春悲秋或感到莫名的焦慮是〝壓力太大〞。壓力在哪裡呢?找不出壓力的發源地,好啦!就把它解釋為〝潛意識的壓力〞,這真是無懈可擊的邏輯!後來發現運動會迫使我換掉身體裡頭的大量〝廢氣〞。心清不太好,又找不到理由的時候,游游泳,出水後氧氣充足,頓時感覺自己換了一副新軀殼。原來很多事沒我想的那麼複雜,也沒那麼擾人。

你的不對勁,未必全是心理壓力造成。

心理壓力,也可能是由緊繃的身體釀成。

作家MelodyBeattie說:〝身體的聲音越清楚,靈魂的聲音也就越清晰。〞身體愉快,精神也才會健康。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的暴力狂

 

判斷是一種暴力。

阿洛克

 

朋友和我到了健身房,我們不約而同地發現,入口處的歐巴桑換了一個人。

原先的歐巴桑是個笑口常開、非常會招呼客人的人,我們都很喜歡她。不知怎的,她竟辭職了,取而代之的這個人,使我們一進健身房就感覺氣氛不太對勁。她的長相,真是嚇人。

〝一張整形失敗的臉孔。〞朋友小聲說。

〝是啊,〞我邊換運動鞋邊附和,〝好可怕,兩頰的肉好像要掉下來似的,眉毛一高一低,臉還歪一邊。〞

〝看起來比巫婆還慘。〞朋友說,〝真不知道為什麼要請一個看起來怪陰狠的人來看門,是不是想把我們這些長期會員趕走,換另一批啊?〞

不只我們在討論,剛走進來的兩個女生,也一邊換衣服一邊嚼舌根:〝她年輕的時候一定是做特種行業的,所以才需要去整容,可能是打進去的東西失效了。〞

……你看,為了使自己更漂亮去改變長相,老了就會變成這樣……

換完衣服之後,我們正準備到運動室去,聽見歐巴桑用粗粗的聲音跟餐飲部的一位服務小姐說:〝你去哪裡?〞

〝去買牛奶,客人要喝木瓜牛奶,我們的牛奶不夠了。〞

〝幫我買兩罐狗罐頭好嗎?〞

〝歐巴桑,你養狗啊?〞

〝我昨天撿到三隻流浪狗,可能是被人家丟掉的,怪可憐的,所以就讓牠們在我家住下來了……〞歐巴桑用平板的音調說。

我和朋友都聽見了。我們一起低下頭來,為自己剛剛對這位〝巫婆〞所下的判斷感到非常慚愧。

我覺得自己像個用拳頭打了好人的暴徒,不知如何彌補我的罪過,雖然她並沒有聽見我們對她的惡言惡語。

我認識的一位修道的朋友阿洛克曾經說過:〝判斷是一種暴力。〞這時,我才羞赧地明白這句話的含義。阿洛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呢?原來是他跟人聊天的時候,有一位自認為跟一切格格不人的人,申訴自己在〝混濁人世〞裡、〝罪惡的城市〞中,跟一群〝俗不可耐〞的人相處的苦痛,他認為自己處在一種非理性的精神暴力脅迫中。阿洛克聽完,只說了這句話,然後微笑不語。

其實,從小我們就生活在〝具有暴力傾向〞的判斷中看隔壁家的阿毛念第一志願,背後就叫他書呆子;其實是自己沒主動去跟一個人接觸,就判斷他高傲;看人家有錢,胡亂說人家是賺黑心錢;別人有異性緣,就說人家私生活混亂;人家憑實力得到成就,硬說人家是逢迎拍馬、〝外交好〞得來的,心裡才舒服。所謂暴力,就是無端任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加諸無辜的他人。我們確實常在不知不覺間扮演著施暴者的角色。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不享受?

 

培養享樂的能力。

喬治韋伯(GeorgeWeinberg

 

自認為文明社會的人們都一樣,以為吃苦比享樂難。

如果把享樂定義為什麼事都不做的懶散或縱欲吃喝嫖賭的話,奮發向上吃點苦頭確實比較難。

可是,為什麼我們一想到享樂,腦海裡就會浮現〝敗家子〞的影像來呢?

大概是從小所受的教誨吧!我們都知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農業社會的人,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如果一個人不像頭牛一樣竭盡所能地工作,田裡的稻子可能會被雜草淹沒,家裡的灶可能會沒有米可以煮飯,因而我們的老祖宗急於把享受跟貪圖逸樂、一事無成、頹廢懶散畫上等號,趕快把這個念頭趕下地獄去才好。

所以很多人的〝人生哲學〞變成這個樣子:工作是苦的,玩樂是將來必然會吃到苦頭的。那些辛苦做牛做馬的人期待有一天能夠享清福,那一天卻永遠不會到來,因為他們老早就失去了享樂的能力。他們總會告訴自己,再吃點苦頭吧!萬一環境給的苦頭不夠,閒著也是閒著,就會找自己的麻煩,或找其他人的麻煩。他們習慣了,是沒辦法從〝辛苦〞兩個字中退休的。而世界上的人也不知不覺被二分法歸類:苦者恆苦,墮落者恆墮落(你既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你)。殊途同歸的是,兩種人都不快樂。

能夠把生活和工作都當成享樂,在日常生活中〝無入而不自得〞的人,在我看來,真的很少。

〝如果你無法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你不但欺騙了自己,也無法從中獲得一點樂趣,只會使自己變得不可愛。〞喬治韋伯是個說話一針見血的心理學家,他舉的這個例子夠生活化了:

『有一次,有個女人對我說,她是一個好媽媽。我沒有回她的話,不過,我想起她的生活方式來。她根本不會游泳,也不喜歡玩水,但她還是每天帶孩子去游泳,也幾乎每天打乒乓球,可是不在乎技巧,看到任何新事物、新地方,玩任何游戲都顯得不怎麼愉快;她雖然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卻覺得這個世界冷酷無情。她的孩子非常愛她,卻又有點想躲開她。』

夏天在游泳池畔,我常常看到這類母親:她們從不下水,無奈地在一旁看報紙,或跟坐在旁邊的太太抱怨自己的辛勞,還不時對水中的孩子大呼小叫:〝危險!不要這樣!回來!〞犧牲精神令人感佩,但連旁人都覺得非常緊張。

也許真的是在盡義務,但不妨放慢腳步,享受一下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對於生活來說,永遠只有現在,我們擁有的每一刻都是當下的這一刻,不享受白不享受。有時必須做的事情確實是我們無法打從心裡喜歡的,我們就好像是愛看文藝片的人,卻被迫待在電影院裡看一部武打片,又無法脫逃。一直當個不快樂的旁觀者,電影會演完;當個享受期待劇情發展的人,電影也會演完,何不讓自己愉快些,不要如坐針氈。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禮物

 

你給別人他需要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禮物。

瑪洛摩根(MarloMorgan

 

一連兩天,聽到兩對夫妻談到他們爭吵的內容,都與其中一方要給,而一方領受得心不甘情不願有關。

有一個丈夫隨著觀光團到泰國,買了一個翡翠的項鏈墜子給老婆,花了兩千五百塊美金,以報答老婆多年的辛勞。他興高采烈地遞給老婆,沒想到老婆是個識貨的人,發現那不過是一個價值不到兩百美元的劣質品,問明價錢,當下大驚失色,一時情急,把老公大罵了一頓,兩個恩愛夫妻於是吵起架來。多年來老公的苦悶仍在,他認為:〝如果你愛我,你應該連我送你一顆小石頭都很高興才對!〞親朋好友也都支持這種論調,但老婆一聽大家都認為她應該虛心領受,就忍不住要翻臉。她說:〝沒錯,你隨便撿個石頭送我,我也會感動,但你知道,你付出去的那筆錢,是我們兩個多月的家庭開銷,你為什麼不問我需不需要呢?〞

另一個事端則不定期地在一對夫婦的日常生活中掀起小小的波瀾。太太很愛吃消夜,嚷著要先生陪她,先生也都陪了,但由於先生屬於一吃就會胖的身材,年紀漸漸大了之後就比較忌口,對太太每次推到眼前來的佳餚總感到頭痛,不吃,太太又說他浪費;兩人結婚二十年,這件事從沒協調好。一般人聽了覺得是小題大作,但當事人確實感到困擾。

以上的例子,相信你只要是那個〝我這樣做是為你好〞的人,你一定會覺得很委屈:我那麼體貼你,你怎麼反而對我生氣,真是好心沒好報啊!

類似的故事,必然也常在你我家中上演。我的母親和弟弟常因類似小事鬧得不愉快。我的媽媽是個熱心的人,只要在外頭看到她覺得好看、價格又很划算的衣服,就會買給我弟弟穿;問題是,我那個學美術的弟弟從沒覺得好看過,總會很直接地對她說:〝媽,拜托你不要再買衣服給我,如果你疼我,就乾脆給我錢好了!〞我媽因為心血落空很不高興,我弟也徒呼無奈,因為這樣的〝買錯衣服〞事件,從他〝國中〞時就已開始上演。我記得沒錯的話,我媽買的衣服比較適合我爸爸,從沒合過弟弟的意。(他說,他也企圖當個孝子,但我媽會以為兒子喜歡,送得更痛快;他後來認為,不要讓母親浪費錢,才是孝順。)現在,弟弟都做爸爸了,母子還常為此事生悶氣,有勞好脾氣的弟媳做和事佬。

每次接到我媽打電話來投訴我弟弟的不是,多半是為了這種好像會〝至死不渝〞的小事,我只能在電話筒這頭靜靜傾聽。

〝以此類推〞的故事很多,因為每個人都給過人家並不喜歡的東西,有的是物質上的,有的則是精神上的;物質上的還好接受,精神上的往往造成別人的負擔。你覺得你對他越好,他越怕看到你,只因不好明說,你給他的並不適合他。鐘鼎山林,人各有志啊!

看連續劇時,我們常會聽到劇中人咬牙切齒說:〝哼,看看你做的好事!〞好事,不是真的好事,常只是〝對做的那個人好的事〞,對另外的人則是不太好的事。熱心過度的我們老是忘了客觀地想想,到底領受我們的禮物或善行的人,有沒有獲益?

不妨向原始民族借點清明的智慧,參考印第安老祖先的話吧。北美的Omaha族有一句諺語:〝所謂善行,是以意志力引導個人行止,以免他人受到傷害。〞(可不是為他做盡一切,使他完全失去獨立能力。)

還有和澳洲土著一起過過游牧生活的作家瑪洛摩根說的:〝你給別人他需要的東西,那才是真正的禮物。〞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應反彈大不同

 

在工作和生活中,基本上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兩種心理模式之下:反彈和回應。在反彈中,我們感到壓力,而且很快下判斷。我們沉不住氣,耿耿於懷,以為事情是衝著自己來的。

 理查卡爾森(RichardCarlson

 

開店的朋友們對一些〝奧客〞(買東西態度很差或殺價很厲害的客人)很不屑,而我們這些消費大眾,則常因一些態度很壞的店家而生悶氣,大歎招誰惹誰,我花錢還來這兒買氣受。

有回跟一位開服裝店的朋友到中盤商集中地去挑貨。做零售的朋友總希望價錢能少一點,跟中盤商討價還價已是常態。走到一家店,她看上了一套衣服,想問店員多拿幾套可否便宜一點。

店員的口氣一開始就很不耐煩,當我動手挑衣服時,她警告我:〝模特兒身上都有,你先看看好不好?〞意思是,要我別動手挑揀,免得弄亂了她的排法。店員可能沒想到,擺出來就是要賣的。

〝拿兩套可不可以算便宜一點?〞朋友輕聲問。這位店員大概是情緒不好吧,她闆起臉裡啪啦罵起客人:〝不可能,這樣我沒辦法,生意做不下去,你再講也沒用,我說這已經夠便宜了……

朋友揪住我馬上退出戰場,非常生氣地說:〝喂,我是顧客,她憑什麼對我凶?我又不是罪犯在請法官從輕量刑,幹麻被削?老實說,她若不算我便宜,我也會要;她對我擺晚娘面孔,我還跟她買,就不是人!〞

說的也是,批發區商店有數百家,又不是只能向那家進貨。這位小姐脾氣不好,人家隨便講一句,她就像守城的武士一樣,一邊拿起盾牌,一邊還射出暗箭。也許剛剛被老闆譴責過業績不佳吧!

有位朋友是個中型企業老闆。他說,近來他看到的社會新鮮人,〝低能力高自尊〞的越來越多,指正他幾句,就以為老闆在罵他,嘟起嘴來就算了,還會理直氣壯地解釋自己〝為什麼沒做對〞的原因,只想把錯誤彈開,往往越描越黑,還口若懸河。大伙兒開會,越來越不容易有任何建設性,只要A說了幾句可能影射到B工作問題的話,B就忙著為這杯弓蛇影辯解,或更針鋒相對地指出A捅的婁子,冤冤相報,模糊了主題,徒然浪費時間。

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會把所有的話想成是針對自己而來的矛頭,把別人的一點小小意見都當做惡意攻擊,非得像彈回力球一樣讓那人嘗嘗後坐力不可。

比如,先生稍微點醒太太一下:〝這菜太鹹了。〞太太馬上把一句話想成婚姻中不可承受之重,痛擊回去:〝不滿意?那你來煮啊!你知不知道我有多累……〞有人則採取消極反彈,就是以無聲的淚水反彈,這也是情緒暴力之一。

動不動就反彈的人,發散出一種〝別想和我和平共存〞的磁場。〝注意看,他們的相貌都變了,好像臉上紋著『天怒人怨』的刺青一樣。〞一位朋友如此批評辦公室中最不好惹的傢伙。太會反彈的人常使人動輒得咎,打從心底怕了他。

而完全沒反應的人,自以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事實上也在用冷漠傷人。我想,精神正常的人,可不願意跟這麼一道冷冷的牆壁說太多話。

不要把所有的話都幻想成衝著自己來的,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會少得多。

是的,我們感到的壓力未必是真的壓力搞不好只是誤會一場,何必急於反彈?

我們可以先用大腦想想,自己是不是可以有所改進,再做反應。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只是一顆沙子

 

我們是多麼沒有價值,記住這點,使人如釋重負。

賀佛爾

 

賀佛爾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碼頭工人和思想家,雖然從現實面來看,他的一生過得並不得意,後來眼睛還瞎了,但他留下的《哲思錄》,曾經滋潤了不少美國有為青年的心靈。

這一句話真是個黑色幽默。

充滿憂愁苦惱的時候,不妨用這句話當吸塵器,吸走那些〝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厭煩感。

是的,我們沒那麼重要,失敗沒那麼重要,失戀也沒那麼可怕。對於宇宙來說,我們不過是沙漠中的一顆沙子,(關於這點,我一位學科學的朋友並不以為然。他說,我們比一顆沙子上的微生物還微不足道。)所以何必要把自己的苦處放大,或太強調自己為別人做過的功勞被辜負呢!

現在,容我把自己誇大成一顆沙漠中的沙子吧。因為沙漠如此廣大,所以我可以做一顆用自己的姿態飛揚的沙子,秉持自己內在的善性和純真,用自己喜歡的姿態跳舞。

有時我們太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都以為,這個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所以常常把失敗擴大。我曾和一群〝國中〞生談起他們人生中最感挫折的經驗,出乎意料的是,大家還真的常常因為小小的事情而覺得自己罪大惡極,把愁眉苦臉的面具戴在臉上很久。

有一個說,她在小學時,因為在某次班際舞蹈比賽中一時大意跳錯了舞步,使他們班上沒有得名次。為了這件事,她一直痛苦到小學畢業,總覺得全班都用有色眼光看她,好幾次她都想自殺以謝罪。

有一個說,他最想死的原因是他一直考第一名,後來班上來了個轉學生,輕易地把他的第一名奪走了。一連幾個星期他都悶悶不樂,心中想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既不能毒死那個同學,那我飲藥自盡算了。

還有一個同學不好意思地說,他困擾最久的事情是在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在夢中尿床。他還很清楚地記得被他尿濕的床單的顏色,只要看到那條床單,他就有深深的罪惡感,他也覺得他媽媽一定還沒有原諒他。

〝閉起眼睛來,想象你是一顆沙子,在沙漠中飛舞,〞我輕聲說,〝這些事情,還重要嗎?〞每個人都微笑了。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背負了過重的憂愁和苦痛,我們常把自己輕易放進集中營。要往前走,總得創造一個方式,使自己保持新鮮、純真與輕盈。

我喜歡旅行,尤其在人生遭遇困頓、面臨關卡的時候,把自己擺在大山大水之間,更容易想象自己是一顆沙子,發現自己的微不足道,讓事情褪去誇大的外衣,還原成本來的樣子,很快地我又聽到了內心的聲音,找到應該走的路。

這種方法,總能使我如釋重負,腦袋清明起來。

我的旅游筆記本的第一頁,抄著一段很可愛的偈:萬斛珠量鬥富豪,江山無主月輪高。娑婆淚海三千界,爭入空王眼睫毛。(─南懷瑾

你若嫌咬文嚼字,只要寫〝我只是一顆沙子〞,便能頓悟。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續成長

 

吝嗇付出智慧與情感的人和不斷重複已知事物的人,

最後會變得一無所知。

FrancescoAlberoni

 

有個食品廣告描述親子關系,相當貼近一般家庭的情況。小女孩問爸爸:〝我們家為什麼沒有鋼琴?〞爸爸說:〝因為我們家已經有電子琴了。〞小女孩又問:〝為什麼我們家沒有電腦?〞爸爸回答:〝因為爸爸的頭腦比電腦好。〞(我才不相信呢!看到這兒你或許會這麼想。可是,在我們小時候,爸爸不都比上帝還大嗎?何況只是一部電腦呢?)小女孩相信了,但這時她看到鄰家小男孩坐在樓梯口吃東西,她問:〝為什麼我們家沒有……〞爸爸嘴也饞了,說:〝我們趕快去買吧!〞

對於小孩的〝為什麼〞,現代的大人確實常用〝問AB〞。〝指鹿為馬〞或哄騙的方式來回答。這種解惑的模式,比我們小時候爸媽動不動就訓誡〝少廢話〞、〝囝崽郎有耳沒嘴〞是好一些。但長久來看,小孩的腦袋裡一有知性的疑惑時,他也會同時浮起〝唉!問我爸也沒用啦〞的念頭。

在《心靈雞湯關於勇氣》裡有個類似的故事:小男孩和爸爸一起散步,小男孩問爸爸東,問爸爸西,爸爸全都客氣地說不知道。最後小男孩看著天上的月亮,問爸爸為何有月圓月缺。爸爸也還是說:〝抱歉……我不知道。〞

反而是小男孩有點不好意思,對爸爸說:〝爸爸,我好像不應該那麼多話,問你這麼多問題。〞

爸爸依然有教養地回答:〝沒關系,你盡量問,我是你爸爸,你不問我問誰呢?〞

作者下了一個〝警世眉批〞:〝是的,如果你繼續回答不知道,你的孩子也會漸漸知道,不必再問你問題了。〞

〝不必再問你問題〞了,才是代溝的開始。同樣的狀況也可能出現在一對情侶之間。學歷有高低,並不能阻擋兩人相愛的意願,但求知欲如果有差別,即使是同等學歷,也會遇到〝我說的是黛安娜王妃,你接話談起黛安芬胸罩〞的問題。曾有一位朋友談及他和太太相處的情形。他說,每次和太太一起看電視新聞,太太常在發表意見時說錯成語,牛頭不對馬嘴,或者顛黑倒白,他指正太太幾次,太太都生氣,最後他只好憋氣不笑。

付出情感的意願或能力若有差別,久而久之,也會形成情感的代溝。愛的天平偏頗再偏頗,終將被怨恨所推翻。

然而,大多數的人在長大後,只害怕物質世界的匱乏,並不恐懼自己變得一無所知。也許你會說,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但就讀社會大學,也得學習與思考,否則經驗法則不會自動送上門來。

不斷重複已知事物或許使我們覺得安全,但我們活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一無所知、固執不變。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必需的好奇心

 

我沒有特別的天分,

隻是好奇心十分強烈而已。

愛因斯坦

 

有個科學實驗是這樣的:

剛開始,有五隻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的灑水裝置,猴子若想拿香蕉,馬上就有水噴出來,使五隻猴子變成落湯猴。

猴子們全都嘗試過拿香蕉的後果,達成一個共識:只要其中有一隻拿香蕉,全部的猴子都會遭殃。

實驗人員慢慢把猴子換掉。新猴子A加入後,馬上想要拿香蕉,其他四隻吃過虧的舊猴子就把它痛扁了一頓。新猴子心有不甘,試了幾次,被打得滿頭包。於是這群猴子並沒有嘗到水災之苦。

又有新猴子B加入,換走一隻舊猴子。B看到香蕉,猴急得想拿,結果也被其他四隻猴子扁了一頓,A還特別用力地揍它出氣呢!

後來每隻曾被水噴過的舊猴子都被換掉了,但還是沒有哪隻猴敢動那串香蕉。猴子群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想拿香蕉就會被打得鼻青臉腫。

這個故事,說明的是傳統的由來。

我們和猴子一樣都是靈長類,或許比它們聰明,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動不動祭出傳統的人,往往從來不曾弄清楚傳統為什麼傳統。

莫名其妙受了苦的人,一旦看到新的〝叛逆者〞出現,反而會整人整得更凶。老兵欺新兵、多年媳婦熬成婆,都是這種心態的變奏曲。

人類的文明進化其實不是建立在傳統上,而是建立在傳統與反傳統不斷蛻變的交替上。反傳統經過一番時日後,形成新的傳統,然後,又有一批人出來推翻它。

還好,人不是全像實驗中沒被水噴過、只被扁過的新猴子一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制止後來加入的猴子,否則我們現在可能還停留在隧人氏鑽木取火的時代。

好奇心加上創造力,使文明向前走。企管作家JackMingo就曾指出:〝我們所酷愛的許多產品,都是靠直覺、猜測和幻想做出來的。它們的發明人不但特立獨行,甚至根本瘋瘋癲癲、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要創造全新的東西,的確需要全然不同的眼光。〞

全然不同的眼光,就是好奇心。

然而,觀念上的傳統比科技上的傳統更不容易更新。

〝不孝有三,無後(兒子)為大〞在農業社會,男丁是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因而這樣的話形成一種觀念上的傳統。到了這樣的時代,我們還是處處聽到同樣的話。

〝婚姻是個適合每個人的制度嗎?〞有位女性在和朋友聊天時提出這樣的質疑,馬上被大家唇槍舌劍地痛K了一頓。反對最烈的是年逾三十五才決心結婚的人,她說:你再老一點就知道了。相信很多單身女子也有在安慰婚姻受害者後,反被他們〝催婚〞的經驗。

我們常用〝傳統〞的制度來要求〝新來的人〞,並未思索傳統是否適合每個時代、每個人。

但如果你是個婚姻受害者,就斷定每個人結婚都一定會像拿香蕉被噴水的猴子,那麼你和那些舊猴子也沒兩樣。

一個真正的樂觀者,必然是一個會思索何謂傳統、何謂未來的人,總是以好奇心看待一切新鮮和陳舊的事物。

曾經為歷史創造新頁的人,靠的都是不願全然把自己送給傳統的好奇心。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我沒有特別的天分,只是好奇心十分強烈而已。〞

好奇心,是一種研究事物根源的興趣和衝動,也是改革一成不變的生活的新動力。

好奇心,是願意看重自己的努力。即使跟浩瀚的傳統相比,這一份心意,又是如何脆弱而瘋狂!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眼看它,正面迎它

 

不正面面對恐懼,

就得一生一世躲著它。

霍克克洛(HawkCrow

 

我打過很多次的退堂鼓。

理由很多。

發現自己生性愚魯,所以放棄學鋼琴;發現自己身段不夠矯捷,每次上課都搞得腰酸背痛,所以放棄學舞;發現自己實在沒有真正的興趣涉足司法,所以在大學畢業後放棄司法界這一途;發現那人的人生目標與情趣和我相差甚多,所以放棄愛情。

人生是在渴望、選擇、放棄之間起起伏伏。

放棄,沒什麼不可以,但我不允許自己因為恐懼或憂慮而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只是因為害怕而打退堂鼓,犧牲我真正有興趣的事,我會很難原諒我自己。

就像北美印第安人的一句話:〝不正面面對恐懼,就得一生一世躲著它。〞

如果不能自己拆掉恐懼,那樣的陰影會跟著你,變成一種逃也逃不了的遺憾。

我實在不希望自己到了七老八十,才用蒼涼的聲音說:〝我本來想當一個作家的……〞或是:〝我小學的時候曾經得到演講比賽第一名,只是現在………………哦一在大家面前講話就發抖。〞

我們總不會因為怕人家嫌自己醜而永不出門。

不要因為恐懼空難而不敢去旅行,一生一世掩藏著自己渴望看到新奇事物的心情。

不要因為恐懼失望而害怕愛情。以此類推,很多恐懼都會被擊破。

〝不要因為怕水,你就永遠不去游泳……〞有一次我在澳洲的一個漂亮飯店裡,看著善泳的朋友們在陽光下嬉戲,忽然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涌上心頭。

我剛剛告訴他們,我怕晒黑,所以我不想下水。

天曉得我多想鑽進水裡去。

我想,我是有點怕水沒錯。念高中時,體育老師規定不游十五公尺絕對不讓我畢業。我在游泳池裡奮力了兩個暑期,才以十五公尺的爛成績過關。我不會換氣,也不敢在水中睜開眼睛,一掉進水中我的腦海裡就想到〝淹死〞兩個字。

陽光濺在他們水滑滑、光亮亮的肌膚上,他們像海豚一樣驕傲地嬉戲著,而我,其實並不想躲在沒有陽光的陰影裡看著他們的快樂而已。

我是個懦夫。

如果我沒有學會游泳,我一輩子要躲著這幅景象。

〝那就好好去吧!就算你上輩子是鐵達尼號的殉難者,這輩子也不該那麼孬種。〞我對自己說。

大概在一個月後吧。朋友邀我到一個溫泉度假中心,我鼓足勇氣下水了。

我發現我沒自己想象中那麼爛,但我不敢游到水深的地方。

〝試試看,〞這位朋友和藹地對我說,〝讓自己滅頂,看會不會沉下去!〞

〝你說什麼?〞我還以為他這個游泳高手故意整我。

我試了。他說得沒錯,在我們意識清明的狀態下,想要沉下去、摸到池底還真的不可能。真是奇妙的體驗!

〝看,你根本淹不死。沉不下去,為什麼要害怕呢?〞

我上了一課,若有所悟。從那天起,我不再怕水,雖然目前不算是游泳健將,但游個五百公尺是不成問題的。

人生中有不少潛藏的恐懼,有的是因自己的怯懦而產生,有些是外力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所加諸的陰影,但如果我們不正眼看它,正面迎它,而只想處處躲它,我們終會發現,地球真是圓的,世界還真的很小,我們的心逃無可逃。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