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原文 <出自莊子秋水篇>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翻譯
不能同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牠只看到井口上一片窄小的天空;不能同夏生秋死的蟲談論冰雪,因為牠從未經歷過冬天;同樣,不能同偏執膚淺的人談論大道,因為他所受的教育有限。
補充
「井底之蛙」的「井」不是「水井」
京劇《捉放曹》中,陳宮把曹操比作「井底之蛙」,《後漢書•馬援傳》把公孫述也比作「井底蛙」。井底之蛙用以比喻見識淺短的人,一般人包括詞典都認為這「井」是水井,其實是「陷阱」。
「井底之蛙」語出《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拘」是「局限」之意,「虛」同「墟」,指所居住的地方。「井蛙」即同篇下文的「埳井之蛙」,亦即《荀子•正論》的「坎井之蛙」。「埳井」、「坎井」都是「陷阱」。
「落井下石」的「井」,一般人也容易誤認為「水井」,其實也是「陷阱」。語出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阱」即「阱」的異體字。
其實「井」字身兼二職,既表示「水井」的「井」,也表示「陷阱」的「阱」。甚至原先就只表示「陷阱」。在漁獵時代,我們的祖先還只知道設阱來捕獸,還不知挖井來取水飲用。《易經•井卦》:「改邑不改井(城邑已遷移,但挖井的體制不變)。」可知西周時已有水井。雖先有陷阱,但挖井是由挖陷阱來的。挖陷阱有時會挖到水,於是我們的祖先明白:挖陷阱既可陷獸,也可取水,這就發明了掘井,只是水井挖得較深而已。《孟子•盡心上》:「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掘井九仞」形容挖井之深,這樣的井自然是水井了。
出現水井之後,「井」字既代表陷阱的「阱」,也代表水井的「井」,身兼二職。為了區別,表示陷阱時,便加了「阝」旁作「阱」,或加「穴」旁作「阱」,而原先只用以表示陷阱的「井」,在一般情況下,便專用以表示水井的「井」了。「阱」和「井」的分工,在《國語》、《周禮》、《孟子》等書中已經出現。不過,「井」即使到現在,還沒有完全專職,因為在「井底之蛙」、「落井下石」等成語中,表示陷阱的「阱」,仍寫作「井」。
很久不曾想用〝撿角〞〝無三小路用〞來形容一個男人,
當然…除了我家那個正在〝醉生夢死〞的大弟之外。
在這裡,
我必須先謝過擔心我幸福的好友們,
感謝妳(你)們盡心盡力的為我找尋,
奈何…總是在不對的時候冒出不對的人,
也或許是我的標準實在是〝太高〞!
但是…認識新朋友前,
請先篩選跟鑑定!
我不是垃圾桶!!!
我也不收破爛!!!
不要跟我說〝互補論〞,
我只相信〝相對論〞,
我更相信〝什麼鍋配什麼蓋〞的理論!
千萬…千萬…
別讓我覺得我是個很糟糕、很不入流,更上不了檯面的女人!
我並非〝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孩子,
我自認…我很認真、很積極、很努力、很愛自己,更願意用熱情擁抱朋友!
我並不想跟〝爛泥〞〝阿斗〞連在一起!!!
切記!切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