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展覽簡介】

「V2_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展,是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別邀請享譽歐洲的荷蘭鹿特丹「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V2_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共同合作,並由該中心主任暨荷蘭電子藝術節策展人亞歷士.阿德理安善斯 (Alex Adriaansens) 擔任策劃,依當代館空間特色,規劃涵括動態媒體、聲音、建築等跨領域藝術呈現。

展覽內容以荷蘭電子藝術節(Dutch Electronic Art Festival)所關注的「機械計時」 (Machine Times)、「資訊是活的」(Information is Alive)及「互動求生」(Interact or Die)三大主題,涵攝林林總總的當代新媒體議題,透過新舊媒體的交雜紛陳,呈現出一個將「日常生活現實」轉化為「科技、數位化抽象現實」的動態時空。

事實上,隨著科技媒體的推陳出新,各式「時間機器」(即改變人類對時間、空間之感知、互動方式的科技與發明),如電影、電視、電子攝錄機、電腦、網際網路陸續登上人類的生活舞台,時間、空間、資訊以及人類與時空、資訊「互動」的方法和模式,便脫離了古典的大自然律則,而成為理解我們所生存的當代世界的決定性因素。尤其在網際網路普及的數位時代,「資訊」(或知識)不再是「過去完成式」或「現在完成式」,它不僅在資訊 / 知識層面成了永遠的「現在進行式」,即便人類自身,也在這樣的趨勢下變成不斷被監控、儲存、分析、甚至用以預測個體或社群未來可能性的「資訊」了!而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或喜不喜歡,這一切,早已在無形中影響 / 改寫了全球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態。

「V2_特區  動態媒體-行動,互動」展,共計邀請來自13國、20組活躍於歐美、亞洲的國際藝術家,以極富批判性的思維,針對前述種種左右人類在當代社會如何「行動」及「互動」的複雜議題,作出詼諧有趣的人文勾勒與藝術呈現。
 

105展間

薩克利‧利柏曼(美國)

2005
客製化軟體、投影、墨水、繪紙

作品【繪】,可說是非常典型的互動裝置藝術,它主要是藉由一個程式將參與者畫在紙上的圖像轉化至螢幕,當參與者碰觸紙面上的圖像時,轉化至螢幕的圖像便隨即活絡起來,既可以移動也可改變形狀。這巧妙的設計促使參與作品的觀眾成為主動的表演者。因為假如沒有人參與或做出動作,【繪】是無法產生任何動靜的,然而一旦觀眾被吸引並參與其中,一連串美妙愉悅的創意經驗將由此發生!
【繪】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像遊戲般引人入勝,藝術家在一堆紙、畫具、追蹤攝影機與電腦軟體間,開創出一個人人皆可輕鬆介入的「互動式動畫製作」空間, 觀者則可自由決定是否要玩這場遊戲,以及是否成為自己創意的導演或總監;而從簡單的線條、繪畫,到以高階數位設備協力完成的動畫,每一次的「創意」過程,都激發參與者啟動自身的藝術趣味和無邊的想像力。


106展間

阿麗‧佛斯陸斯,伊麗‧艾坦布魯克(荷蘭)
精準態度
1996~2002
3 x 125 x 205公分/幅
數位輸出

由荷蘭攝影師阿麗‧佛斯陸斯與造型設計師伊麗‧意坦布洛克合作的攝影計劃【精準態度】,堪稱是個近乎科學性、人類學式的記錄,計劃從記錄荷蘭港市鹿特丹不同的文化與服裝規範開始,發展到記錄世界各地的服裝規範,【精準態度】儼然已成為一個大規模的文獻資料庫。
這項始於1996年的計劃,由於在荷蘭的全國性大報NRC Handelsblad連載而廣為人知,藝術家刻意把遵守同樣服裝規範的一羣人,放在同樣的框架裡,讓他們擺出類似的姿勢,藉以突顯當代社會中,「個人獨特性」與「群體一致性」的微妙拔河──人們既期盼彰顯自我,同時也渴望融入社群、分享共同價值觀或希冀得到同儕認可,而服裝則往往是最直接顯眼的辨識符號。然而不論是刺青嘻哈族、滑板龐克族或位高權重的高階經理人,在個人特質與社群認同之間,究竟該如何掌握與拿捏呢?【精準態度】提出了深刻的觀照。
(參考網站  http://www.exactitudes.com/ )


107展間

丹尼‧布鮑窐(澳洲)
在失憶時這城市會想起
1997
DVD投影(5分鐘)

作品【在失憶時這城市會想起】有著相當詩意的標題,內容則呈現出若干正在蔓延的關於人類的特殊記憶(錄)方式和不安與危機。
1996年,澳洲籍媒體藝術家丹尼‧布鮑窐在雪梨精挑細選出12個重要的監視攝影機設置點,並展開一連三天的行為表演。布鮑窐並未申請演出許可,也沒有發佈任何相關訊息,他只是直接、免費且大量地運用滿佈在環境中的既有設備,來發動一場充滿社會能量的開放性行動表演!這項行動既富於詩意又兼具挑釁意味:我們可以說藝術家策劃了一系列特殊表演,讓那些原本僅是作為「監視系統」的攝影機,彷彿成了紀錄片攝影師之眼,記錄了關於這城市脈動中一場獨一無二的演出,也記錄了那些對表演感到驚訝、好奇因而駐足或無感且不屑一顧的人們…;另一方面,藝術家同時蓄意挑戰或逗弄了監視攝影機後面那些盡忠職守的「監控者」,讓他們也不得不成為這場城市行動的觀眾…


克里斯‧歐克雷(英國)
型錄
2004
DVD投影(單頻道錄像, 5分30秒)

如果你變成了可被查閱的「目錄資料」,這樣的世界你將如何面對?
作品【型錄】正是呈現了這樣一個龐大的人類行為資料庫:在某個週末午後,一座佔據三層樓的普通購物中心裡,有人快速走過,有人拿著購物袋挑選物品,或仔細地從衣架拿起衣服猶豫著是否購買;當攝影機的內建軟體啟動,鏡頭追蹤著消費者,給消費者標上不同顏色的標籤,並藉著鏡頭的拉近分析特定消費者的信用狀況和購買力,甚至評估他們的健康情形,並將這些資料呈現在畫面的透明圖框上。
透過【型錄】,我們不難想像,當這類存有公民資訊的資料庫相互連結,或結合瞳孔辨識、動作追蹤與行為分析等功能,而成為特定單位監控環境和人群,以便找出潛在危險與麻煩的工具,一種隨著嶄新數位產業興起的「社會控制」手法,將逐漸蠶食人類所剩無幾的人性自由…


新媒體中心_庫達組織(南斯拉夫)
安全距離
1999 / 2002
DVD投影(黑白藍影帶、21分鐘)

作品【安全距離】錄製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空襲前南斯拉夫期間,影帶所示為美國空軍戰機的電子駕駛艙,當時共有四架戰機從北約位於義大利的基地出發前往南斯拉夫,任務是轟炸諾維薩德市 (Novi Sad) 附近的幾個目標;任務完成後,其中一架戰機被擊落,在飛機墜毀之Srem區的Fruska Gora山區,發現一卷以Sony video 8拍攝的錄影帶-即所謂的黑盒子,裡頭只有電子駕駛艙最基本的圖形界面及飛行員間的對話,呈現飛機墜毀前的最後時刻。
影帶簡約的訊息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出自老式的Vectrex電視遊樂器,它同時挑起了「非致命軍事作戰神話」與「人類高度依賴機器設備」等當代社會的盲點與問題:只要高舉「人道主義」等大旗,就可任意介入干預其他國家或人民的生活或文化主體?只要仰賴精密的高科技儀器,人類的生活、行動即可確保便利且安全無虞? 這正是【安全距離】要向觀者提示的。


108展間

UBERMORGEN.COM,亞歷山卓‧路多維丘,保羅‧契里歐(奧地利, 義大利)
Google將吃垮自己
2005
50 x 50 x  30公分
實物投影機、投影片、噴墨列印支票

Google在短時間晉升為全球搜尋引擎龍頭的事實,引起舉世的注目!「Google」竟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成為「搜尋」的同義辭,更令人詫異的是:普羅大眾竟也在某種程度上將Google視為客觀標準!但【Google將吃垮自己】創作團隊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Google這座由數據資料堆疊而成的高山,其實內含濃厚的資本主義極權風險,著實有將它瓦解的必要。
那麼,如何能夠讓Goolge走上自我毀滅之路呢?答案是化身為Google主要收入來源AdSense方案的寄生蟲大軍!由於AdSense機制將「Google提供的網告」小欄位放在全球無數的網頁上,每當有人瀏覽並點選「Google提供的網告」,Goolge都會記錄下來並給予些許報酬。於是,團隊便為若干隱密網站註冊了一大堆AdSense帳戶,好讓其上每一次的點擊都能累積來自Google的微薄報酬。他們的目標是:買下足夠數目的Google股票,讓團隊能出席Google的股東會議,進而展開全面佔領…,儘管這恐怕得耗上至少20億年…
參考網站  http://gwei.org/index.php


UBERMORGEN.COM,保羅‧契里歐,亞歷山卓‧路多維丘(奧地利, 義大利)
亞馬遜黑幫
2006
57 x 70 x  37公分
實物投影機、投影片、保溫箱、雷射列印書籍

作品【亞馬遜黑幫】,以宛如俠盜羅賓漢的戲劇化網路駭客行徑,挑釁、揶揄全球最大的網路書店亞馬遜和搜巡引擎Google。因為事實上,Google與亞馬遜早已積極準備投入一場全面提供電子書的「未來戰役」,對於市場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技術,雙方也早已就緒,就看誰有本事拔得頭籌。然而,2006年,【亞馬遜黑幫】加入了這場戰局。他們運用自己所寫的程式入侵亞馬遜網站系統,直到其「書籍內文搜尋」功能的安全機制瓦解,從此盡情「收割」網站上已製成PDF檔的三千多本書籍內容,他們並將這項行動公諸於世,引發媒體激烈的論戰。
這個由藝術家發動的網路事件清楚地向世人揭示:著作權與資訊使用權等問題,是如何與商業利益緊密掛鉤,它可不單純是法律問題,更是商業投資、基礎設備建置,以及未來將實際影響人類汲取知識之方法與價格的複雜科技發展。

※這個計劃由UBERMORGEN.COM推動——主要成員為漢斯‧伯納與麗茲維克斯這對拍檔(他們同時也是etoy的創立者)、亞歷山卓‧路多維丘(Neural雜誌總編輯, 媒體評論家)、以及身兼程式設計師與激進主義者的保羅‧契里歐。他們使用自己所寫的程式,入侵亞馬遜網站系統。


Moca studio

斯達普拉聲響系統(荷蘭)
台灣製造
2005-2007
廢棄家電及工具、玩具樂器、玻璃聲響系統、電腦、GSM數據機、max/msp/flash 控制軟體

【台灣製造】是斯達普拉聲響系統在當代館帶領之工作坊的成果展現。這個四人組的藝術團體喜歡發掘日常電器用品的其他層面,以最小程度的改造,像孩童般用嶄新的眼光看待它們。從吸塵器、鬧鐘到烤箱、電冰箱,實用的電器在藝術性的改造下,原先的工具性質消失了,物件成了充滿趣味的機械玩具!
在為期4-5天的改造工程中,藝術家和參與者重新審視這些物件,分別從它們的「造型」和機能重新思索可以被改造的部分;藝術家同時會協助參與者將客製軟體與這些機器物件聯結,於是,一排排原本沉默的家電,就此成了發出有趣聲響的「機械聲音交響樂團」;而觀者只要撥打位在作品旁的電話號碼,並依循幾個基本指令,就可成為它的「指揮」,讓各式改造家電製造出電動「噪音」!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都重新摸索、經歷了一場「創作」的各種實驗狀態。


204旁樓梯間

賀維格‧懷瑟(奧地利)
z神探測器/zII版
2005
42 x 77 x 91公分
樹脂玻璃結構、硬體磨砂、磁力液體、電器組件、聲響系統、電腦、178DC電磁體、178LED燈架及其他

【z神探測器】主要是根據電腦硬碟具備磁性的原理,對許多具磁性的金屬微粒展開重組。這些所謂的「金屬微粒」事實上是各種磨碎的電腦零件如:電路板、硬碟、中央處理器及螢幕偏光器等,這些由電腦硬體研磨的細小粉末攤鋪在一張金屬網上,通電的金屬網產生磁性後,可在瞬間改變金屬粉末的排列式樣。金屬微粒對磁性刺激產生感應,並組合出立體浮雕般、無特定邏輯性的奇特造型,除了靜靜地欣賞這些美麗的圖案,或觀看金屬微粒翩翩起舞,觀者也可藉由轉動幾個小轉盤而操縱【z神探測器】所產生的磁場,於是,奇詭瑰麗、變化萬千的圖樣將永無止境。
而除了以物理原則創造視覺饗宴,【z神探測器】同時也是件巧妙結合視覺與聲響的裝置:各種收音麥克風、電磁感應器就裝設在這一片粉末化的硬體土壤中,悄悄捕捉難以歸類的「硬體聲響」,並旋即對這些聲響展開編碼,轉化為呈現在這片金屬沙灘上的視覺奇觀。
參考網站http://www.zgodlocator.org/


204展間

斯達普拉聲響系統(荷蘭)
YOKOMONO (斯達普拉單聲道損耗性環繞聲響裝置)
2003-2007
複合媒材、黑膠唱片殺手、鎖定溝槽式唱片、復古收音機

YOKOMONO 是發掘低科技魅力的創作。這個計劃分為「現場演奏」與「裝置」兩種版本:現場演奏版由10台小車造型的唱盤播放器、一組對應唱盤的調頻收音機,及兩座混音控制台所形成。這些裝有無線調頻訊號發射器、號稱「黑膠唱片殺手」的小車,會在唱盤轉動唱片時,把訊號以特定的YOKOMONO頻率發射到調頻電台,而斯達普拉聲響系統的成員則即時混音、剪輯並控制傳送中的訊號。
裝置版則由約兩百台收音機組成,當每一台「殺手」循環播放各自的斯達普拉特製封閉溝紋唱片時,每台唱盤會開啟不同的音流,以產生並控制一個多軌聲響系統;藝術家把收音機分組後,再將其中一些收音機調至同一頻率,並把由電池供電的小型收音機裝在火車模型組上,由於火車會通過不同的干擾頻率,於是這個裝置便可描繪空間中電波的傳送圖形。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版本,則結合了現場演奏版與裝置版,並由斯達普拉聲響系統的成員現場演奏。


203展間

馬尼克斯‧徳‧奈斯(荷蘭)
北京加速器
2006
375 x 375 x 220公分
機械零件、電腦、投影機、電器、感應器、螢幕、競賽椅、鋼構

【北京加速器】將提供你身體感知與視覺感知分離 / 重合的絕妙體驗!
參與者可坐在一個以馬達結構組成並配有一副操縱桿的快速旋轉椅上,當參與者開始控制旋轉椅方向和速度的同時,北京的市容街景便以全景投影的方式,在前方的螢幕上不斷連續放映;如果參與者無法協調旋轉椅的速度與螢幕上的影像,他就會因此感到強烈的失控,並引起暈眩;而一旦座椅旋轉與螢幕移動影像間達到協調,參與者便能準確舒適地觀賞螢幕上的影像,那股因不平衡旋轉引起的失控感也會消失。這樣的進階過程約有六段,足以讓參與者體會作品的『非常』經驗。
藝術家說,這件作品的創作靈感是源自一次到北京探訪的實際經驗,那次身處北京讓他深深感受這個城市正以無比充沛的能量,向最現代化城市的方向極速轉變中。而【北京加速器】,則是藝術家對此當代城市發展現象所作的測量與探究。


202展間

//////////毛////藝術娛樂分界面(德國)
痛苦遊戲機,人工製決鬥機加強版
2001-2004
80 x 100 x 100公分
木材、電腦、自製電器、自製機械

作品【痛苦遊戲機】的原始概念來自乒乓球電玩「Pong」,差別只在於:當參與遊戲者漏接球時,感受到的可是真真實實的『痛』!
玩遊戲時,每位遊戲者的左手都必須放在一個稱作PEU(Pain Execution Unit,痛苦執行裝置)的感應區,準備承受高熱、電擊、抽打等種種折磨,先受不了疼痛而收手的遊戲者就成為這場遊戲的輸家,於是遊戲者都得咬緊牙關忍耐,以免受到吃敗仗的「痛苦」羞辱。遊戲開始時,參與者都還能輕易地來回拋接球,然而一旦有一方漏接,螢幕兩邊都會出現處罰記號,標示出各種不同形式的處罰方式,只要參與者的球擊中處罰記號,就必須承受該符號所標示的疼痛!隨著戰情緊繃,遊戲進行的速度越來越快,參與者承受的疼痛也越來越劇烈,當參與者愈發處在緊張戒備的狀態,行為主義者所謂的帕夫洛夫(Pavlov)式制約反應便開始出現…原本單純的遊戲本質消失的同時,或許啟發了人們對所處社會裡無數「遊戲規則」的重新認知。


201展間

喬治‧拉格迪(美國)
充滿記憶的口袋
2001~持續發展中
掃描機、電腦、相機、投影機、客製化軟體、網路連線

【充滿記憶的口袋】是個具有檔案管理功能和「自我組織」能力的互動作品。其內容是在展出期間由觀眾提供所屬物件的掃描影像累積而成;存放這些物件資料的資料庫在展出空間中以大型投影畫面呈現,觀者可在本作品的專屬網站查詢物件說明,或從世界任何角落提供想法及意見。早在2001年【充滿記憶的口袋】首次發表時,它還是在數位資訊處理上非常創新的方法,但多年來已陸續有更多以類似概念發展的網站,如del.icio.us和flickr.com等分享網站及其他藝術或檔案管理計劃。
這類網站概念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規則及意義界定,重新賦予大量資訊新的秩序。展覽之初,【充滿記憶的口袋】原本空蕩的資料庫,會隨觀眾提供的資料而漸漸豐富,並由所設定的系統規則不斷歸納分類,重點是,這「秩序」是在每次有新物件加入時被重新排列,而非預設。
參考網站  http://www.pocketsfullofmemories.net


池田亮司(日本)
數據原型
2007
聲響視覺藝術裝置

一條線有多少個點?數字的數量是多少?我們如何確認隨機確實為隨機?──這是藝術家池田為「datamatics」拋出的提問,勾勒出在世界公認的基本法則中,藝術家渴望探索的限度及範圍。
池田亮司是頗富盛名的聲音視覺藝術家兼電子音樂創作者,他以一系列「datamatics」計劃探索世上各種無形數據的多元本質與感知潛能,並將作品發展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實驗:如聲音視覺演奏會、裝置藝術、出版品及CD/DVD等。
在【數據原型】這件聲音視覺裝置藝術中,池田從物理和數學等向度展開對上述提問的實驗,運用理論數學及浩瀚數據之海共同形成的原則,嚴格計算視覺影像的每一個單一畫素;這些影像以極高的影格速率投影在大螢幕上,其速度比普通影片快將近四倍,以極度強化感知的方式,讓觀者完全深陷於作品中…,一如他在音樂裡專注於超聲波、頻率及聲音基本特性等細節,在視覺創作裡,他也以極其精微的方式達成最佳效果。

※「數據系列」包含六件裝置作品,除【數據原型】之外,還有【data.spectra】、【data.tectured】、【data.scan】、【data.film】及【data.gram】。


大衛‧洛克白(加拿大)
廉價模仿
2002
電腦、錄影機、錄影數位化機、客製化軟體

【廉價模仿】是加拿大新媒體藝術家大衛‧洛克白向馬塞爾.杜象致敬的作品。洛克白認為杜象是最早深刻考慮到與觀眾的「互動」的藝術家之一,杜象的名言之一即是:「作品的成立乃因觀者的參與。」在【廉價模仿】中,洛克白將杜象最早一幅具爭議性的作品── 1912年的【下樓梯的裸女】分割成好幾百格,投射到黑暗展間的牆面上;由於每一塊圖像都是從投影機前的感應區映照出來,因此,當參觀者經過感應區,投影機裡對應的圖像才會顯現,如果沒有感應到活動,影像便全黑!於是,這件作品可說幾乎完全實現了當年杜象所期望的互動。
當年,杜象大量運用斷片、合成、動力等多種實驗性繪畫技巧,更參考梅勃立奇(Eadweard Muybridge)和馬雷(Etienne-Jules Marey)等人關於定時攝影與傳統運動的研究,才達成其在繪畫上的突破,由此看來,新媒體時代的「互動」,就方法和技術而言顯然容易得多!不過藝術家戲稱自己的作品為「廉價模仿」,可見關於「互動」的精髓或本質,仍有更大的挑戰或奧義可待追尋。


周弘湘(中國)
中國人物畫
2006
互動錄像裝置

作品【中國人物畫】呈現出一幅幅不同的中國人物肖像,他們模仿或裝扮成特定角色包括平民百姓、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以及清朝皇帝、僧侶、法官、乞丐等等。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部約13分鐘的影片,遠觀起來卻像是一系列靜靜凝視的照片;而這些拍攝時直視著攝影鏡頭的人物,彷彿也透過鏡頭直視著觀者,作品本身的靜態使得觀者好像也受到整體氛圍的感染而靜觀著,然而,當觀者經過作品前方不經意啟動感應器後,螢幕中的人物竟一個個像是剛剛甦醒般比劃、喧嚷了起來,瞬時譜成人聲嘈雜的生活交響樂。
【中國人物畫】透過一「靜」一「動」的巧妙對比,一方面像傳統肖像畫般深入而微地刻劃了社會生活百態,另一方面,受到作為「他者」的觀者「啟動」錄像這一「新媒體」,而使得肖像般的人物都「動」了起來,似乎也隱喻著當前中國的社會狀態。


喬伊斯‧亨德丁,大衛‧海恩斯(澳洲)
紫雨
2004
800 x 800公分
投影機、電腦、自製電器、電視天線及接收器、混音器、擴大器、喇叭

【紫雨】呈現紐西蘭一處山頂的壯闊影像,初看是一般風景,但不久便會發現影像開始產生細微變化!原來,是錄像旁架設的兩根天線,在收到展出當地電視發出的類比訊號後,經客製化軟體處理而啟動了一些干擾訊號,【紫雨】中發生雪崩的山景影像因而不斷細微地變幻著。
影像呈現的大自然磅礡壯闊山脈景象,提醒觀者在面對大自然時,那種令人自覺渺小、不由得肅然起敬的感知經驗;但,有意思的是,【紫雨】也同時向觀者展現了另一種無所不在的隱形宏偉力量:電磁震動及電磁訊號等無線電訊,不論是天然或人為製造,它們事實上幾乎包圍了整個地球!【紫雨】以大自然的風景和力量(雪崩)為前引,把這些電訊傳送過程留下的痕跡,藉由風景畫的細微變化顯示出來。看似傳統而普通的景觀錄影,與以天線為代表的科技觀念並置在一起,巧妙地對照出:以大自然為思維核心的人文和受科技媒體介入影響的人文,其間層次複雜的脈絡關係。


201旁樓梯間

克里斯‧康寧漢(英國)
全都充滿愛
DVD 投影(4分8秒)

渾沌初開般的隱暗微光中,鏡頭緩緩挪移到一個純淨、半透明似的精密機械製造空間,一個以知名冰島女歌手碧玉(Bjork)為模特兒,用精緻白瓷製作的機器人,純真如嬰兒似的,她一面用動人的嗓音唱著歌,像是對她初次降生的世界有著無限的冀盼與好奇……佈滿金屬純粹光澤及線條的幾何機械世界裡,機器人竟浪漫地產生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性的情慾張力……
儘管導演康寧漢說,這部短片的製作讓他青少年時代的夢想成真,因為他得以運用那段青澀歲月最熱衷的兩件事︰機器人和色情片!不過伴隨碧玉風格獨具的歌聲,影片始終以相當唯美的基調進行。關於人類對機器人的憧憬,也在藝術家聯手合作的奔放想像力下,脫離事務性的支配運用,而回歸人類純真性靈。


103展間

克里斯多夫‧布魯諾(法國)
商標幻覺
2006
應用軟體:weblog、C++及Delphi使用軟體、Flash animation

隨著網路與數位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的圖像、圖案、文字等辨識與分析技術,被大量運用於公、私領域,成為監控、檢查的工具,數以千萬計的網路使用者,也越來越受到這些科技的干預,形成了不同型態的「審查制度」。類似的情況當然也發生在經濟活動或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時,我們會清楚地感受到,但更多的時候則渾然不覺。
法國藝術家克里斯多夫‧布魯諾創作【商標幻覺】,表達對這類控制及其背後科技運用的批判。在作品裡,圖像認知軟體持續監控、搜尋所有圖像資訊中潛在的「商標」,一旦偵測出「侵犯版權」的情形,軟體便自動寄出「cease & desist」(終止及停止)郵件到目標網站;圖像認知軟體所搜尋到的結果則全數公佈在一個網誌裡,並將原始圖像與偵測到的「潛在」商標做出對比,結果往往出人意外且令人莞爾!不禁讓人想問:果真把它當作社會監控工具的話,在法律上或對人民的隱私權而言,豈不是糟透了嗎?
參考網站  http://www.logohallucination.com


琳‧赫胥曼‧雷森(美國)
辛西亞金融指數顯示板
2000-2003
25.4 x 25.4 x 30.4
客製化軟體、網路連接、LCD螢幕、玻璃、電路板

「辛西亞」是誰?為何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那斯達克、道瓊、羅素2000指數的牽動?每當股市上揚,辛西亞便開心得手舞足蹈,一旦股市下跌,她便焦躁地坐在桌前點起香菸,而當股市沒有交易活動時,她索性沉沉地睡著了…!原來,「辛西亞」是藝術家設計的一種反應數據的模式,基本上,她夠反應任何浮動的數據,並把大量數位化資料轉化成人類的肢體語言和情緒樣式,然後透過電漿螢幕展示在觀者面前。
【辛西亞金融指數顯示板】的靈感其實源自一般的股市交易,卻幽默地把股市交易的線上數據擬人化,藝術家讓具有人類外觀的虛擬人「辛西亞」,化身為所有股市交易者的類型化代表,這下可精彩了,股票交易呈現的不再是一連串的數據資料,而是人們被數據資料所牽動的當下情緒和受其影響的生活樣貌!即時而鮮活地傳達出熱愛股市的人們,對股市的依存與被影響、控制的程度。


102展間

楊斯‧布蘭德(德國)
地球播放器 四
2004
28.5 x 31 x 6.5公分
電腦、客製化軟體

「地球是一張磁片!」藝術家楊斯˙布蘭德如是宣稱!
為什麼偌大的地球竟成了一張磁片呢?原來,這個藝術家從2004年開始構思的【地球播放器】──G-POD,竟然知道超過一千顆衛星的位置,觀者因此可以透過3D地球模式的界面,聽見運行的衛星根據其飛行下方地表所產生的即時虛擬「音樂」:當使用者從選單裡挑出一顆衛星,【地球播放器】便立刻提供該衛星的名稱、類型、高度和經緯度,並分析衛星飛過地區的地形學剖面圖、衛星軌道與地面各地點的相對距離,並模擬出海洋、平原、山丘等聲響──一個不折不扣的衛星演奏會,提供觀者不可多得的聲音饗宴!當然,有時它也會因轉換大量數據導致的衝突¬而形成意外的效果。
不過,如果大部分的人類對地球的認知真的只濃縮於一張磁片(這可能在數位時代漸漸成真…),這樣的知識途徑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世界觀?


101展間

宣‧古柏(紐西蘭)
飼養
2006
200 x 200 x 100公分
木材、電視、植物、懸吊線

作品【飼養】的上半部是用來播放影片的電視牆,每個電視都以低音量播放著不同的內容,下半部則是栽種蕨類植物的花圃;在這看起來相當奇詭的空間構成中,花圃裡的植物賴以生存的唯一光源,是從電視放射出來的光,由於兩者距離很短,本能依「向光性」而生長的蕨類,便漸漸貼靠電視牆…
【飼養】似乎意有所指地諷喻那些成天窩在電視機前,吃電視餐,把電視當作知識和娛樂的唯一來源,終至不知不覺被電視所操控的人,他們不正像眼前的植物般,在電視發出的輻射線下終其一生!這樣的生活型態,與作為植物、本能地仰賴電視光源而活的蕨類有什麼不同嗎?類似的情形其實也發生在數位、網路發達的世界,因高度沉迷於虛擬世界導致生活荒蕪糜爛的例子,可也此起彼落著!所以,【飼養】也可說是深刻提問人性本質的作品。但與此同時,植物穩定的向光性卻也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如何不受環境左右而總是能夠汲取「生命所需之能量」呢?這也是生活在被各式媒體高度異化的當代社會,人們無可迴避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