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head03

 
 

你可以不必害怕乳癌

乳癌的發生與死亡逐年攀升且年輕化,有沒有辦法躲避它?

文.張曉卉

2000/09 康健雜誌 23


人體應該沒有一個器官像女人的乳房,是既公開又私密的部位,並且承載了那麼多生理功能外的意義。

週末黃金綜藝節目,被冠上「新狂人」稱號的主持人目光肆無忌憚地在女歌手胸前遊移,露出垂涎表情地問:「妳『奶奶』好不好啊?」「妳cup(罩杯)多大?」女歌手神情尷尬,主持人曖昧改口道:「我是問妳家裡的奶奶好不好啦?」台下觀眾哄堂大笑。整形外科診間,正值青春妙齡的少女,攢下整個暑假打工薪資,要求作隆胸手術,希望一雪「超級雙頻(平)」綽號之恥,換取傲人雙峰。即使醫師費盡唇舌解釋她的胸部仍有發育空間,還會繼續長大,少女仍不死心。

每年10月是乳癌防治宣導月,公眾人物紛紛繫上粉紅絲帶,乳癌患者勇敢地站出來現身說法,提醒女性同胞做乳房自我檢查、重視乳癌對健康的威脅。

在社會不斷消費女性胸部,視女人的乳房為母性、性感、情慾等象徵的同時,癌症陰影也無情地籠罩人們心頭。

根據衛生署最新發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民國88年度癌症仍穩踞寶座,女性前五大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其中乳癌死亡率成長7%,再度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更是2544歲青壯年婦女生命的頭號殺手。

乳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正逐年攀升。從8085年間,發生率由每10萬人口19人,增加至26人,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7人增加到9人。

日趨年輕化,是台灣婦女乳癌的另一特徵。在美國,三分之二的乳癌發生在停經後婦女,台灣則相反,乳癌發生率的高峰一直落在4050歲婦女,比歐美年輕了10歲以上。

與統計數據互相應和,生活周遭耳聞、目睹與經歷的乳癌例子,的確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年輕。

例如因良性纖維瘤而飽受驚惶的藝人蔡琴;勇敢抗癌而登上《讀者文摘》封面的資深新聞記者冉亮;因延宕治療在花樣年華去世的歌手林晏如;力抗乳癌13年、始終心繫研究的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陳映雪(國衛院院長吳成文的妻子);手術後仍完成終身大事的新聞主播馬雨沛。

加上身邊不時聽到或真正發生朋友、同事、親人得到乳癌,總讓許多婦女擔心自己也罹患乳癌,甚或成為少奶奶一員,每思及此,不由得悚然而驚。

台灣乳癌患者比美國年輕

為什麼乳癌患者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年輕?對於這個女性癌症的頭號殺手,應該用什麼心態和行為去預防它?

目前醫界皆認為是乳癌眾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見180頁每月一健檢)。舉凡環境污染、基因遺傳、女性荷爾蒙等都有可能,加上經濟生活水準提升、飲食風格西化、攝取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比例偏高、晚婚或不婚女性增加,以及生活壓力等,都是使台灣婦女乳癌發生率日漸拔高的可能因素。

為什麼台灣女性乳癌有年輕化趨勢?「目前為止,沒有人知道,」耕莘醫院院長陸幼琴搖搖頭,她的患者以4050歲居多,最年輕的患者是一位20歲的小媽媽,人生的扉頁正待開啟,卻面臨癌症打擊。

然而,乳癌年輕化並非台灣獨有,乃是亞洲普遍現象。數次參與亞洲乳房醫學會會議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外科醫師陳啟明指出,雖說台灣乳癌患者平均年齡為47歲,美國平均是6065歲;台灣三分之二是在停經前發生,美國則三分之二是在停經後,但亞洲各大都市也是如此,為什麼?與會的醫學專家仍是無解。

面對乳癌患者日增且年輕化的威脅,尚未被乳癌波及的芸芸眾女子,呈現出的態度和行為也不盡相同。

就和經濟發展一樣,台灣婦女對乳癌防治的觀念也有城鄉差距。

在偏遠或鄉下地區,民風較保守,許多年長婦女羞於面對自己的胸部,而且沒有預防保健觀念,發現腫塊許久,卻以為不痛而不擔心,或因擔心被男醫師診察而忌疾諱醫,等到發現異狀就診時,往往腫瘤都已是第三、四期,錯失治療時機,台大醫院外科主任張金堅分析。

錯將肋骨當腫瘤

在都市的婦女,由於接觸乳癌預防保健訊息和活動較多,會去做乳癌檢查的比例就比較高。所以多在都市婦女身上發現「乳癌恐慌」的副作用。

看多、聽多周遭乳癌例子的婦女,常會處在「下一個會不會是我?」的恐懼中,加上對自己身體並不熟悉,很難知道所謂異常腫塊的觸感如何。一位身材瘦削高挑、戲稱自己胸部是「飛機場」的專業經理人,某次洗澡時在胸部發現似乎有硬塊凸起後火速就醫,結果經醫生檢查確定,那不過是她的一根肋骨。

國內醫療環境對病人的不友善,助長了存有乳癌疑懼的婦女重複就醫、逛醫院的行為。

單身、年過30的盧小姐,在乳房自我檢查時發現左乳有個腫塊,馬上去找醫生,第一家醫學中心的乳房外科門診數一百多號,像個菜市場。等了兩小時,只分到5分鐘,包括了在薄簾裡迅速寬衣躺下、醫生觸診(只摸異常部位)、趕快在下位患者進來前扣鈕釦、接受問診還有拿檢查單等程序。下一次門診更快,醫師說超音波報告是「纖維囊腫,繼續追蹤」就結束。因為身後站著下兩個病人,她什麼也問不出口。

第二家教學醫院讓盧小姐在四、五個實習醫生前褪去衣衫,被輪流觸診乳房。第三家醫學中心則是很乾脆,醫師看過報告說:「若是擔心可以開刀割除,但這是小手術,不會由我主刀。」

腫塊還在。憂心忡忡的盧小姐還在等第四家醫院的門診──據說會詳細檢查和解說病情,但是門診預約需等到兩個半月後。

對於盧小姐的憂慮,和信醫院腫瘤內科醫師劉美瑾無奈地指出,在現行健保制度下,看感冒和看癌症的給付一樣多,門診量大、醫生就得看得快,病人不能完全得到釋疑解惑,只好帶著問題周遊各醫院。所幸現在開始有像耕莘、和信等醫院,乳症外科都特別設計有34個診間,醫師隨患者流動,病人可以從容更衣、做檢查、提問題,隱私權受到重視,加上一位醫師配有較多位護士,能先將病歷準備好,並且協助醫生問診、解釋檢查流程和結果,讓病人得到比較貼心的服務品質。

預防乳癌有方法

乳癌的預防,過與不及似乎都不恰當,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癌魔找上自己?

一份刊登在《刺絡針》的研究指出,拜早期偵測、完善諮商及治療方法日新月異之賜,英美兩國的乳癌死亡率已自1987年以來,下降四分之一,可見做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減少婦女成為乳癌威脅下的犧牲者。

而國內女性對乳癌驚惶不可終日的還是少數,普遍仍是「害怕,但不積極預防」的態度居多。

相較於肺臟、肝臟等器官,位於體腔內且症狀不明顯,發現腫瘤多是晚期,乳房位於體表,有異狀比較容易早期發現,高危險群者不必如驚弓之鳥;同樣的,不屬高危險群的女性也並不代表對乳癌免疫,每個女性都應該做好乳房自我檢查,在建議時間內找醫師做觸診,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為自己的乳房健康把關。

其次,依據流行病學研究,乳癌的發生與飲食息息相關。要預防乳癌的發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強調,最重要的要從改變飲食做起。減少脂肪攝取,維持理想體重,減低食物熱量,多運動,增加植物性食物及五穀類的攝取,都是預防乳癌簡單有效的方法。

根據86年婦幼衛生研究所調查顯示,台灣婦女按時自我乳房檢查的比率僅有19.8%,探討原因除了醫療資源不足,以及醫療院所未積極參與篩檢外,民眾對自我檢查的認知不足及態度不夠積極,也是造成檢查率偏低的原因。乳癌防治基金會資料也指出,台灣的乳癌在第一期就發現的只有20%,美國則佔60%,可見台灣婦女疏於防範且警覺性不夠。

乳癌篩檢應納入全身健檢

政府對於乳癌的宣導防治做得也還不夠。像子宮頸癌在政府和民間團體大力鼓吹「6分鐘護一生」抹片檢查後,已經從死亡率下降見出成效。但對於乳癌的預防和治療仍嫌不足,目前多是由基金會或乳癌病友團體不定時不定點在做宣導教育和義務篩檢,尚未做到資源整合,無法服務更多婦女。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如果藉由政府首長來呼籲女性注意,「像呂秀蓮副總統、勞委會主委陳菊都是高危險群,她們可以提醒婦女注意乳癌防治,更具說服力。」

醫療院所也應該將乳癌篩檢列入健康檢查的項目之一。耕莘醫院院長陸幼琴指出,目前大多數醫院的全身健康檢查,並未包括女性的乳房篩檢,使得婦女得知健檢結果正常後,也忽略了要檢查乳房。一位修女就是全身健康檢查正常,忘記自己屬於高危險群(未生育),等到發現乳癌時早已是藥石罔效。「醫院為什麼不主動提供婦女這項檢查,難道女性的命不值錢嗎?」陸幼琴柔柔的語音裡難掩氣憤。

美麗與健康兼顧

預防乳癌終究得先由每位女性自己做起。耗神為自己精挑細選一件美麗或綴滿蕾絲,還讓妳昂首闊步的胸罩,固然值得;然而為妳自己,別忘了更具實質意義的事情,那就是把自己的乳房健康當成重要任務,每月自我檢查,全身健康檢查時不忘要求做乳房篩檢,高危險群定時讓醫生追蹤。

荷爾蒙會誘發乳癌嗎?

「荷爾蒙補充療法」是針對更年期女性所設計的處方,她幫助婦女克服停經前後的生理不適,如臉潮紅、陰道乾燥、失眠、或更年期的鬱悶低潮。她也幫助婦女對抗因為荷爾蒙分泌不足所帶來的問題,如骨質疏鬆、心臟病或阿茲海默症。

然而,荷爾蒙補充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一直是更年期女性的心理陰影,「該吃?還是不該吃?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1月號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AMA)指出,單獨服用動情素超過4年的女性,比未服用者多了20%的機會得到乳癌。2月號《國家癌症學會期刊》(JNIC)的研究也發現服用動情素和黃體素5年的女性多了24%的機會得乳癌。

但也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在停用荷爾蒙4年之內,得乳癌的風險會自動消失。

儘管醫界對荷爾蒙補充和乳癌之間的關係一直有爭議,針對統計數字也有不同的解釋,但專家建議更年期的婦女不妨考慮以下事情:

短期接受荷爾蒙療法是安全的。《美國醫學學會期刊》和《國家癌症學會期刊》的研究都指出,在4~5年單獨服用動情素、或同時服用動情素和黃體素,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這和其他相關研究的結論一致。所以,女性可以在更年期的初期使用荷爾蒙,以減緩停經的不適。

檢視自己是否為乳癌的高危險群。若女性本身已是乳癌高危險群(如媽媽或姊妹得過乳癌,從未生育或懷孕,出經過早或停經太晚),那麼荷爾蒙補充可能是一個誘發因子,要和醫生充分討論,再決定是否能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

考慮其他的替代藥物。荷爾蒙補充所帶來的其他好處,現在也有新的藥物可以取代。如Raloxifene 能與房骨質疏鬆、改善骨質密度,但沒有罹患乳癌的風險。而Tamonxifen能抵抗心血管疾病,卻沒有致乳癌的顧慮。

女性在停經後若有骨質疏鬆或心臟病的問題,不妨考慮這兩種藥物。(吳若女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奶油小蛋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